我上月的文章提及留學生在海外的身分認同。這次將會和大家討論,移民後身分認同的問題。我覺得這個議題可能是一個永不完結的話題。尤其是在西方國家,第二代,第三代的華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身分?

還記得我提及在社區中心遇到的雙胞胎嗎?我印象深刻的,是子女二人和媽媽的語言應對。當日我們在華人社區中心,用中文交流是非常正常。那天兒子跟媽媽還是用廣東話,女兒已經全部用英文溝通了。我問媽媽,她希望孩子繼續說廣東話嗎?她說不知道,可以的話希望可以留著他們會說中文的能力,但是又強求不來。

我家一共有四兄弟姐妹,我和我弟大約中學階段就離開香港。我自己17歲離開,考完香港會考,所以有一般的中文程度。來到我弟,我們相差一歲,他16歲來英國,但是已經不會寫中文。日常交流不會發現這個問題,但是如果需要文書工作時候,就會發覺他無法用鍵盤打中文。他日常的中文短信溝通,也是用口語錄音寫出來。我的中文打字能力是讀博士期間被一萬字的學術文章逼出來,很痛苦。

來到我同父異母的兩位弟妹。他們11歲出國,家裡也非常西化,華德夫(Waldorf)的幼兒園教育,然後6年國際學校,家裡說英文,學校普教中,他們的母語就是英文。來了英國之後在傳統寄宿學校讀書,中文當然是放下,應該是放棄才對。日常報紙應該閱讀不能,被教育香港本地電視台是師奶劇所以不可以看。YouTube和Netflix才是正路的娛樂,他們除了家族聚會之外,都不會說中文。假期回香港,只是父母的單方向希望他們可以考慮把根留在香港。香港有一個很奇怪現象,中產家庭很愛把英文教育放在首位。不懂中文就是上等人的指標。這個明顯地在我這對弟妹重現。

我有次問他們,你們希望回港工作嗎?他們說,希望回去,因為覺得香港比較多機會可以繼續中產的生活。我跟他們說,但是你們需要讀和寫中文,尤其是在公司,你們可以應付嗎?他們就沈默了。如果父母把他們培養成英語母語的孩子,那樣這類孩子在香港會有能力繼續同樣的生活?

把英文作為母語,但父母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教育。大家以什麼心態決定不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去教孩子?我記得我在香港的時候,在電梯等候,會有一些媽媽,用他們的有限英文來教育孩子。他們不會用英文說一個完整的句子,但是會不斷重複同一個他們認識的英文單字,簡單例如Car、Food等。

× Chat with us